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概况> 地方史话>

鲜为人知的叶帅启蒙老师李煮梦

更新时间:2012-04-25 作者:市政协 点击:3892

早逝的南社才子  小说界的怪才

他诗才横溢、特立独行,是一位擅长古典诗词写作的青年才子,是叶剑英元帅早年的启蒙老师,其对叶帅诗词写作的影响和启发,现在仍可从叶剑英元帅的诗作里找到印记。

他还是一位创作白话小说的能手,在20世纪初期清末的上海文坛初露锋芒,比张资平的小说创作历程早十多年,而后者却被人们认为是第一位大量创作小说的梅州籍作家。他构思小说的才能令南社干将叶楚伧折服,感叹:“说部我输李煮梦,小戎离黍出诙谐。”

他的创作努力和成果并未被时光抹去,历史终将还他一个公道,还原他在客家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位被故乡遗忘的梅州人,就是梅县籍的南社才子李煮梦——一位才华横溢却风华早逝的文学青年。

尽管梅州的地方史志以及客家文学史等学术著作,对李煮梦的记载和研究付诸阙如,几无痕迹,但由于李煮梦加入了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社团——南社,在其刊物《南社丛刻》留下了部分诗词作品,而他创作的小说当年在上海出版。笔者经过一番努力,搜寻到他的部分作品,对有关他的生平进行钩沉,初步勾勒出这位文学天才短暂的人生轨迹。

一位南社才子的短暂人生

李煮梦原名李才,字小白,号煮梦,在创作的多部小说里又署名 “煮梦生”,梅县隆文镇木寨村公王塘人。

晚清时期,李煮梦的伯父李次生在江苏扬州的甘泉县为官,李煮梦的父亲李荫伯“佐乃兄县政,寄寓江南。”少年时代的李煮梦因而跟随父亲在扬州居住和成长。

受江南浓郁文化氛围的浸润,李煮梦擅长诗词写作,同时又喜爱饮酒,“能尽12瓶玫瑰露(酒)不醉,很有自比李白的不凡”,所以起字小白。他起号煮梦,历史上也有先例,明末江南才女叶小鸾就曾托号煮梦子,对人生如梦,显示出一种超然的生命感悟。比李煮梦稍早的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就曾用叶小鸾的典故来赞美嘉应州女诗人叶璧华的才华:“修竹娟娟翠袖单,六铢衣薄不胜寒。新词一卷疏香阁,煮梦仙人叶小鸾。”据郑逸梅的《南社丛谈》载:“楚伧为叶天寥后裔,既得天寥《午梦堂集》后,复泛舟汾湖,访天寥女小鸾墓址,因请苏曼殊绘图(即《汾堤吊梦图》)。”可知,叶小鸾的父亲是南社重要成员叶楚伧的先祖,而李煮梦与叶楚伧同为南社成员,且有深厚的友谊和交往,他读过叶小鸾的诗集《返生香》而取同样的名号毫不为奇。

从李煮梦创作小说的才气以及诗词描写的内容看,他青年时期在扬州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诗作《旅夜》写道:“夜色微茫里,羁人独倚楼。残灯煎旧恨,细雨织新愁。露重花香冷,秋深笛韵幽。雁声掠天去,遥堕白苹洲。”在另一组诗作《洞箫曲》里,李煮梦又描写了自己夜晚在扬州瘦西湖荡舟的情景:“晚来双桨划春潮,抹过城西廿四桥。两岸柳阴人寐寂,月明如水一声箫。”1918年9月,他的好友叶楚伧发表《小说杂论》,评论包天笑、苏曼殊、曾朴、李煮梦等当时小说名家的小说创作成就,饱含深情地回忆起已在四年前去世的李煮梦:“时萦回于余心,而悲其年之不永,悼小说界之不幸者,有江都李煮梦。煮梦籍岭南,入江都县学,与余同治小说者年余……年未壮,客死吴门。《南社》中有诗词数章,读之令故人腹痛已。”叶楚伧的这段论述也从另一侧面印证,李煮梦早年随家人在扬州生活的经历。他在江南结识后来的南社诗人、小说家,民国政要叶楚伧,一起开始小说的创作生涯,而最后则在苏州(旧称吴门)去世。

1908 年后,李煮梦曾回到家乡梅县(当时名为嘉应州),在丙村的三堡学堂或梅东中学任教,其时他的好友叶楚伧也来到汕头,主笔谢逸桥等人发起的《中华新报》的编务。在学校执教时,李煮梦渊博的知识和才华,让当时在校读书的叶剑英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受益匪浅,以致多年以后,叶剑英元帅还专门寻找刊登李煮梦诗词作品的《南社丛刻》第八集阅读。

在校期间,李煮梦还与同校教书后来成为民国梅县首任县长的卢耕甫结下深厚的友谊,他刊载在《南社丛刻》第十三集上的5篇文章,有两篇就与卢耕甫有关。其中一篇《明处士玉浤卢先生墓表》,是辛亥革命梅州光复后,为卢耕甫祭告祖先光复神州结束异族统治而拟的祭文。1911年底,李煮梦曾短暂在《新中华报》参与办报。他还曾进入嘉应州民政署(后转为梅县行政厅)工作,1912 年初,当时的务本中学堂、梅东中学堂、东山初级师范学堂等四间学校合并成立梅州中学,李煮梦曾代作《梅州中学开学训词》,他的这段经历可能与当时卢耕甫主政梅县的情况有关。

在1912年初的前后时间,李煮梦加入了南社,他填写的入社书序号是第284号。南社是清末民初近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社团,由江南文士柳亚子、陈去病和高天梅于1909年发起成立。他们仿效明朝末年的复社,将成立的文学社团起名“南社”,取“操南音,不忘本也”和“反对北庭”之意,提倡民族气节,鼓吹革命,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其后得到各地爱国忧民文人的响应,成员一度扩展到1100多人。在武昌起义前入社的南社成员约220多人,由此推断出李煮梦入社的这一大致时间,当然在南社史上,也存在部分成员先加入南社后填写入社书的现象,因此无论何种情况,李煮梦应算是南社早期成员之一。

一年后,李煮梦离开梅县政府部门回到了江浙地区,这是否与卢耕甫在1912年秋天离任梅县县长一职有关,目前还没有相应的资料以作明确的考证。大约在1913年底至迟1914年初,据柳亚子在《南社丛刻》写的按语,这位青年才子在苏州“锦囊呕血”而亡,李煮梦患的是吐血不治之症,未到壮年而早逝,即年龄还不到30岁。

梅州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小说的作家

在客家文学史上,近代以前,梅州文人在小说创作领域很少涉足,往往拘于传统的诗文写作,只有乾隆年间的嘉应州桃源堡(今属梅县桃尧镇)人黄岩写了一部28回的才子佳人小说《岭南逸史》。

这种局面直到李煮梦的横空出世才被打破。20世纪初,梁启超等一批改良派政治活动家,在西方认识到小说在社会教育方面能起到潜移默化的重要功用,于是兴办报纸杂志时,设置版面以极力推动鼓励小说的创作,加上新的机器印刷技术的引入,在上海这个中西交汇的城市,晚清小说的出版发行迎来空前繁荣,李煮梦创作的小说,就是在这座大都市发表出版的。

李煮梦创作的小说的确切数量,目前受制于文献收集的困难,仍然无法得出完整的统计。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至少有五部李煮梦创作或翻译的小说曾以单行本出版发行。这五部著作分别是言情小说《鸳鸯碑》、《白头鸳鸯》(译作)、幽默小说《新西游记》、侦探小说《滑稽侦探》以及《岂有此理》。第一部作品署名“小白”,其余四部则署名“煮梦生”。此外,据李煮梦在《新西游记》里的自序提到,他还创作有小说《小红儿》、《傀儡侦探》、《傀儡魂》三部。

《新西游记》是笔者目前手头持有的李煮梦的一部小说作品,该书分六卷共三十回,内有他题名“煮梦生李小白”的自序,由上海改良小说社陆续分卷出版于宣统元年(1909年)冬至宣统二年(1910年)春。晚清时期,根据古典小说名著题材,结合社会现状进行续写故事,对现实中的种种缺陷和黑暗进行讽刺和批判,成为一种潮流。著名的小说家吴沃尧就写过一部《新石头记》,而《新中国》的作者陆士谔则分别写出《新水浒》和《新三国》,《西游记》也成为小说家们翻新创作的题材依据,光以《新西游记》命名的续书当时就有两部,不过冷血(陈景韩)的《新西游记》有头无尾,写出几回后就搁置了写作计划,只有李煮梦的《新西游记》是一部完整的作品。

李煮梦的《新西游记》描绘唐僧师徒四人穿越时空,来到20 世纪初的中国,变身男女学生、平头百姓、公子哥儿各色人等,通过他们的经历,揭示当时学校、警察、声色场所等存在的畸形社会怪状。如果说,在第一卷,李煮梦的笔触还显得略有些生硬和平淡,在小说的第六卷,作者运笔驾驭语言已能收放自如,幽默诙谐的语言,奇异的场景设置,小说立意在某种程度上与前些年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系列可谓一脉相通。

对李煮梦写小说所展现的幽默才华,南社干将叶楚伧颇为赞赏,叶楚伧本身就是南社里擅长写小说的行家里手,创作有《古戍寒笳记》、《如此京华》等四部长篇小说及一批短篇小说,但他还是发出“说部我输李煮梦,小戎离黍出诙谐”的感叹。自古文人容易自傲和相轻,叶楚伧能从心底里佩服李煮梦,证明李煮梦确非等闲之辈,作品有一定的质量,创作的数量一定也不会少,从现在找到的他的作品,已足以说明,他是目前可知的第一位大量创作小说的梅州籍文人,创作时间早于小说家张资平10多年。

由于新文化运动后,国内文艺批评界对现实主义小说的推崇,强调批判的功能,对晚清有关幽默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等类型的评价偏低,给予的关注和研究不多。如阿英的《晚清小说史》就对李煮梦的小说一笔轻轻带过,称之为“拟旧小说”,反而日本学者樽本照雄在《清末翻译小说论集》有专章对李煮梦的作品进行分析。

现在能找到的李煮梦的小说是其在1908年到1910年期间完成的,那时李煮梦不过是20出头的青年,不论是写作技巧的磨练,抑或人生经验和感悟的积累,离他个人的创作顶峰尚有很远的距离。可惜造化弄人,李煮梦的生命在不到30岁时就戛然而止,来不及创作出更有分量和成熟的作品,梅州的文化星座丧失了一位潜在的大师。

与叶剑英的师生情及对其的影响

在现代,略提及李煮梦的较权威的文献资料,有范硕等编著的《叶剑英传》。在描写叶剑英元帅早年读书生涯时,这部著作写道:

1908年,11岁的叶剑英,已长成一个英俊少年。这时,家境也稍有好转,父母决定送他到离雁洋10多里路的丙村三堡学堂住校读书。

学校聘请的一位名叫李煮梦的老师,诗文极好,才华出众,是柳亚子创立的“南社”的诗友。李老师很欣赏叶剑英的诗文,经常亲加指点,使其习作大有长进。叶剑英直到晚年还怀念这位启蒙老师,还能背诵李诗“调高泣风雨,笔健走雷霆”,“剑气纵横盘北斗,箫声凄咽拂南天”等佳句。

传记指出叶剑英是在进入三堡学堂后,成为李煮梦的学生,并与之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

尽管李煮梦英年早逝,他的作品保存不全,如叶楚伧所形容的“所作至多,今流落无存者。才人之血,入地化碧,言之凄恻,”李煮梦流传下来的诗歌仍足以反映其不羁才华,叶剑英不但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更是志在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家,他到了晚年仍保存对李煮梦的深深怀念,除了在文化学习和文学创作上得到李煮梦的教诲外,李煮梦的理想主义光辉和人格魅力对他的内心感染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深刻体现李煮梦思想的文章,是保留在《南社丛刻》第十三集的一篇文章《明处士玉縥 卢先生墓表》,以及 《梅州文献汇编》第一集里收录的《梅州中学开学训词》。在《明处士玉縥 卢先生墓表》一文,李煮梦高度赞扬卢耕甫的祖先明末处士卢玉縥 坚持民族大义,记叙他遗训子子孙孙“能救国则救国,不然,其守乃田园庐舍,毋事乃仇,贻乃祖宗羞。”不得参加异族政权的科举考试做官。文末,李煮梦写到:“我华夏遗民传檄天下,起义师,挞清廷覆之,而文铎(即卢耕甫)亦与乡人士谋复梅州。”他表示,辛亥革命的成功让卢处士的遗愿实现,但还是要写此文,目的非仅为表彰前人,“塞慈孙之思”,更是用以昭训来世。由此可看出李煮梦本人就是个推崇民族大义和做人尊严、讲求气节的知识分子。写成于民国元年三月的《梅州中学开学训词》更能反映李煮梦思想境界的高度。他在训词里开宗明义抨击科举制度,认为那是专制统治者笼络知识分子的愚民政策,指出这种所谓的教育,培养的是奴才和顺民,“悬一人爵以为鹄,于以牢笼天下之人心……驱天下聪明睿智之士,皆沉溺其心志于富贵利禄之中,而使其不克自振。”他随后指出,革命虽已推翻帝制,但“号称志士者流,犹复争权以战,杀人盈野;争势以战,杀人盈城。”就是以往失败教育造成的恶果。因此他寄希望梅州中学的学生在勤奋努力学习之余,要端正态度,“以天爵为爵,不以人爵为爵;以学术为利禄,不以利禄为利禄。”这种观点,与数年后孙中山在岭南大学发表的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演说的观点所见略同。可以想见,曾在梅州中学就读一段时间的少年叶剑英,当时在开学典礼现场,听到这类振聋发聩的激励言辞,内心的触动该有多大。李煮梦在文章结尾还写道:“吾梅素为人才渊薮,而挟其小智术以要人爵者,亦未尝不众,鄙人实深忧之。”

李煮梦在文学创作上也有一股执着和投入的韧劲,用诗歌真实抒发宣泄自己的情感。他的好友叶楚伧曾替身体健康已亮红灯的李煮梦忧心忡忡,认为他的部分诗作“缠绵悱恻,如瓜步舟中闻隔江哀唱,”就提醒告诫他:“弗宜多哀艳。”以免因情绪而影响身体健康,甚至成为不祥的谶言。李煮梦的回答是:“非哀弗艳,且心中所藏,不能强也。”指出文学创作的真正意义和生命力,就是用以描写内心及对世界的感受,而不是游戏笔墨或歌功颂德的。的确,李煮梦的部分诗作,像李贺、李商隐的作品那样带着一丝伤感沉郁的格调。如他的作品《秋夜》:“空碧淡浮烟,凉秋酿梦天。月抉花影走,人拥酒香眠。幽思萦心曲,诗情堕枕边。醉中吟断句,零落不成篇。”与李贺的《苏小小》相比较:“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李煮梦的诗作遣词造句清丽典雅,又讲求意境深远,主体风格颇似中晚唐诗歌,像李贺、李商隐的作品那样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叶剑英元帅在自己的诗词创作中,对之进行融化和提升,或引用、或点化、或集句。

范硕著的《叶剑英在1976》一书披露了这样一个细节:叶帅在指挥粉碎“四人帮”的战斗期间,曾反复念着一首七绝:

浪写风怀浪赋诗,吟成尽作断肠辞。

国愁家恨填胸臆,哪有闲情哭古人。

在那个决定党和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叶帅念的这首诗,正是对李煮梦作品的集句。前两句来自李煮梦的《无题》“浪写风怀浪赋诗,吟成尽作断肠辞。泪犹可洒还非恨,怨到无言始算痴。花气尽教消壮志,剑光空复蚀情丝。即今纸醉金迷日,都是春心寸碎时。”的首联,后两句则来自《过屈原祠有感》“霸业于今迹已陈,屈原祠畔独伤神。朝中尸位皆公室,江上怀忧只逐臣。旅客行吟方吊楚,孱王割地又和秦。国愁家恨填胸臆,哪有闲情哭古人”的尾联。表达出叶帅面临严酷的政治形势,果断出手,沉着和镇定的内心世界。

集句是古代对前人诗句进行再创作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叶剑英元帅对李煮梦作品的熟悉和点化,还可从如下两个例子加以证明。

1954 年夏天,叶帅在青岛疗养,写了一首五律《青岛》:“小楼明一角,深隐绿丛中。海阔天如盖,山遥岛似熊。轻波垂钓叟,旭日弄潮童。忽忆刘亭长,苍凉唱大风。”该诗的首联就是从李煮梦的《小楼》组诗引用而来的,举其一:“小楼红一角,深隐绿杨阴。书每椷愁寄,诗还带泪吟。秋宵共吹笛,月夜对弹琴。同谱梅花弄,泠泠太古音。”1959年,叶帅在北宋诗人黄庭坚词集《山谷琴趣外篇》的封面背页题写了一首七绝《题黄公豫章词》:“密密松林绿翠围,个中人隐小楼西。怀人感事浑无着,夜半开灯读古词。”李煮梦的《阑干词》其中一首为:“意中人在画楼西,隔着阑干路却迷。只有痴魂拦不住,时扶残梦到红闺。”从“意中人在画楼西”到“个中人隐小楼西”可看出点化升华的痕迹。

李煮梦现在“默默无闻”,有很复杂的因素,其中重要的原因有两点。首先是李煮梦英年早逝,20 多岁就客死异乡,中断了他的小说创作历程,导致他无法写出更有影响力的作品。新文化运动后,新的白话小说创作风头压过晚清近代小说流派,学术界对晚清小说创作成果的评价和研究,除四大谴责小说外,基本采取冷落的态度。其次,在梅州地区,有关晚清至民国的历史文献资料,经过历史变迁和政治运动“洗礼”,保存寥寥无几,对于这一历史时期的专门研究存在大量空白,这也造成了李煮梦不为家乡的人们所了解,但他的确是比张资平还早进行大量小说创作的梅州人。

(作者刘奕宏,系梅州日报专题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