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议政建言>

关于“加快推进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专题议政报告

更新时间:2017-03-23 作者:梅州政协 点击:5483

构建“一区两带”发展新格局,是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我市用好用足国家原中央苏区和广东省振兴粤东西北地区“两大政策”,推进“三大抓手”,发展全域旅游,推动苏区振兴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梅州立足自身优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重大平台。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作为“一区两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的重要补充,加快其规划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与梅州周边区域的经济社会合作,形成协同发展、共赢发展、共享发展的良好格局;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产业经济化,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利于加快发展全域旅游,优化城乡环境,带动全市群众共同奔康致富。

为更好地推进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的规划建设,经市政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把这一课题作为今年市政协常委会专题议政课题。5月份以来,市政协成立了两个调研组,由李金元主席和各位副主席分别带领相关市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认真学习市委六届六次、七次全会和相关文件精神,深刻领会谭君铁书记、方利旭市长关于推进产业带建设的指示精神,深入8个县(市、区)现场调研,并与市直相关部门座谈交流,全面了解产业带规划建设的推进情况、存在问题,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报告初稿形成后,先后征求调研组成员、市直相关部门意见,并提交市政协主席会议研究讨论,经过反复修改。9月9日,市政协召开六届第21次常委会议,对加快推进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进行专题议政,与会人员围绕报告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建议。现将情况综合如下:

一、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开局良好

去年以来,各县(市、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构建“一区两带”发展新格局的决策部署,以建设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为契机,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城乡环境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进一步激活,产业带建设取得了良好开局。

一是领导重视,思想共识初步形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的规划建设,君铁书记多次亲自深入基层调研,主持召开相关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各县(市、区)和市直各相关部门充分认识产业带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把产业带建设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各县(市、区)均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的工作方案或行动方案,明确具体项目、责任分工,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加强衔接,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科学规划引领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聘请知名专家团队,高标准编制产业带发展规划(2016-2030),并在市“两会”期间,提交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讨论。今年6月份,市政府专门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2016-2030)实施方案》和《2016年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规划建设行动方案》等配套文件。各县(市、区)根据产业带的规划,分别编制了区域内的详规,全面摸清区域内的资源情况,科学确定空间布局、重点产业、产业布局、产业规模,明确了实施步骤、保障措施。在做好产业带规划过程中,注重通过推动与城乡总体规划、与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与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规划等对接,形成相对完善的规划体系,引领产业带特色发展。

三是注重谋划,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市政府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每年安排3000万元,五年共安排1.5亿元扶持发展旅游产业。制订《2016年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行动方案》,明确规定2016年推进的45项重点工作或重大项目,以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的突破来撬动产业带建设。各县(市、区)围绕产业带的规划建设,建立了重点项目储备库,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民生事业等方面,谋划和推进了一批重点项目。去年,我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56亿元,增长60.34%,其中重点休闲旅游项目35个,总投资60.8亿元,占全市重点项目计划投资总额的13.5%。今年,产业带重点推进95个投资项目,计划投资总额838亿元,年度投资计划113亿元。在大项目的带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快速增长,去年,各县(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达到20%以上,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省第一。

四是创新业态,经济发展提质增效。通过产业带的规划建设和示范带动,各县(市、区)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休闲度假、特色农业等新业态,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比如平远,2015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旅游经济收入均实现接近30%的增长,带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近13%;兴宁旅游接待人数、旅游经济收入分别增长40%和42%;梅县区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连续五届跻身全省十强、位居全省第三;五华积极擦亮“五华客天下、球王故里、热矿泥浴”特色旅游品牌;蕉岭依托“世界长寿乡”品牌,全力培育打造百亿长寿健康产业,去年实现产值20多亿元。在这些新兴产业的带动下,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提质增效,推动梅州经济实现逆势增长,去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速全省第四,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全省第二,两项指标均居粤东西北12市首位,我市获2015年度振兴发展评估考核粤东西北总分第一。

五是全域推进,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在规划建设产业带过程中,市县两级遵循绿色发展、共享发展产业的理念,通过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的品牌,力促区域内传统产业实现生态化转型,推动城乡生态发展环境的进一步提升,实现生态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带与“三农”共享式发展。比如全市结合创建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及时制订《关于促进梅州市民宿(乡村客栈)产业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梅州市民宿(乡村客栈)管理办法(试行)》等,规范民宿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调整《梅州市鼓励旅行社引客入梅实施办法》,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打响梅州旅游品牌。平远、大埔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丰顺大力推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蕉岭扎实推进“十村示范、百村行动”美丽乡村和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梅江区爱丽丝庄园、客天下、阿鲤廊分别获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交流示范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等等,正是一系列全域性、共享性创建工作,推动城乡环境大幅改善,梅州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二、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存在问题

虽然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取得了良好开局,但在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引起重视:一是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干部群众对建设产业带的丰富内涵领会不够准确,往往片面理解为仅仅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没有深入挖掘绿色健康产业方面的潜力,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经济特色化、产业生态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有待加强。二是市场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在建设过程中,政府主导作用明显,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在引进、推进项目过程中,虽然本地乡贤、企业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成效明显,但在引进外来资本特别是大集团、大财团、大企业推动项目建设上档次方面仍然有待加强,产业带项目普遍存在规模小、布局分散、层次不够高、特色不够明显等现象。三是统筹推进有待进一步加强。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有待进一步强化,交通、通讯、酒店等产业带的配套建设整体推进效果不够理想。各县(市、区)在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的特色不够明显,发展层次不高,存在同质化现象。四是创新驱动有待进一步激活。梅州作为欠发达的山区市,在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突破方面创新还不够,特别是在有效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方面还存在差距。

三、加快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建议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根据梅州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的建设情况,我们认为,下来关键要进一步提升产业带规划的层次,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凸显特色”的原则,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更加注重提升旅游内涵、发展特色旅游,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升规划层次。一是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梅州是华侨之乡,是客家人衍播四海的出发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因此,在规划建设产业带时,要更好地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从更高层面来规划谋划特色项目,推动产业带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二是争取列入省乃至国家发展规划。规划建设产业带,是探索山区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加快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创新实践,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路径,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示范意义。因此,建议争取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结合打好脱贫攻坚战,参照国务院扶贫办“以原中央苏区县、老区贫困村和省际边界地区农村建设为重点,实施连片开发”的成功经验,实施梅江、韩江全流域连片开发,把产业带规划上升到省的层面,通过整合资源,辐射揭阳、潮州、汕头实现共同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广东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

(二)突出错位发展。以规划为引领,引导各县(市、区)依托各自独特的资源,注重挖掘旅游内涵,发展不同类型的文化旅游产业;在同一个县内也要引导不同的区域建设不同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既有月亮又满天星斗,既错位发展、各具特色又处处是景的良好格局。梅江区要发挥首善之区的优势,着重抓好城市经济和客家传统文化建设,做大做强客天下、千佛塔、樱花谷等景区,深度开发攀桂坊、凌风路历史文化街区等人文秀区,推动以客家博物馆、围龙屋、客家山歌、汉剧等为代表的客家文化传承发展,加大客家文化产品供给。梅县区要继续发展好雁南飞、雁鸣湖、叶帅纪念园等著名景区,大力挖掘丰富的人文资源,特别是做好松口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节点的文章,推进麓湖山、松口千年古镇、王寿山等景区景点建设,擦亮国际慢城品牌。兴宁市要立足建设副中心城市的定位,借力电商加快商贸物流产业发展,整合推广神光山、合水水库、熙和湾、鸿源生态园等文化旅游资源。平远县要通过引进大企业大集团,以更大力度整合五指石、相思谷、龙湖、南台山等独特的自然景观,推动北部各镇村实现联动,全区域打造大公园。蕉岭县要打好世界长寿乡品牌,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重点发展长寿食品、健康疗养、休闲度假、养老养生等长寿产业。大埔县要大力挖掘传统村落、名人名居、名山名寺、特色小吃、红色文化资源,不断放大深厚的客家文化历史底蕴和红色文化景点资源所带来的效应。要把文化元素更多地融入陶瓷产品,变陶瓷工业产品为旅游商品,提高陶瓷产业附加值。丰顺县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温泉资源和众多乡贤的力量,做好温泉旅游文章,全力加快留隍、八乡山、铜鼓嶂、韩山等重点景区建设,打造潮汕平原的后花园。五华县要做好“山”“水”“泥”文章,激活七目嶂、龙狮殿、抽水蓄能电站、益塘水库和热矿泥等资源,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要在整合跨区域资源方面作出积极探索,通过整合梅江韩江流域沿线的龙岩、赣州、河源、潮汕等地的资源,形成名副其实覆盖梅江韩江全流域的“产业带”。

(三)注重融合发展。建设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目标就是以生态资源和客家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健康养生休闲为特色,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载体,打造国家养生休闲产业创新区,重点是要整合流域内生态、人文、红色、长寿等特色资源,以“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与文化、健康、农业、工业等产业跨界融合。这个方面平远的探索值得其他各县(市、区)学习借鉴。平远通过引进专业型、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开发五指石景区,以“一条栈道激活一个景区,带旺一县旅游市场”,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下来在推动项目建设过程中,就是要坚持融合发展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效益。比如五华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投资100多个亿,是个长期性的生产项目,但这个项目不仅仅是工业项目,完全可以借鉴从化抽水蓄能电站的成功经验,把项目与旅游、休闲、养生产业结合起来,建成综合性的旅游观光项目,发展绿色工业游。又比如大埔高陂水利枢纽工程,是全省单项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与梅潭河双溪电站、三河坝电站等库区形成联动,打造高峡出平湖的湖光山色景观,建成休闲度假景区。五华长乐烧、大埔陶瓷等工业项目,可以借鉴青岛啤酒经验,整治好周边环境,挖掘工业旅游资源,策划好体验式项目,促进工业与旅游融合发展。要推进农业服务设施建设,培育一批以田园风光、果蔬采摘、农业科普为特色的农业休闲景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一村一品、一村一休闲”的旅游观光农业。通过把这些现有的重大项目,以跨界融合为抓手,丰富项目内涵,提升项目效益,形成梅州特色品牌。

(四)凸显梅州特色。梅州是世界客都,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是梅州宝贵的财富,也是梅州最大的特色。要把产业带打造成梅州的特色品牌,必须运用供给侧发力的思维,深入挖掘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通过在供给端提供优质特色产品,满足游客需求端,使产业带建设成为梅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亮点之一。重点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彰显红色优势。充分发挥梅州作为广东唯一一个全区域“原中央苏区县”的品牌效应,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依托叶剑英纪念园、三河坝战役革命历史纪念园、青溪地下交通线、平远红军纪念馆等红色资源,进一步挖掘和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打造有规模、上档次的广东乃至全国干部红色教育基地。二是彰显人文优势。成立客家文化研究会,大力挖掘产业带沿线的古村落、古民居、古遗址、古文物等传统文化资源,加快推进保护性开发,发展一批融观赏、品尝、购物、务农、娱乐、疗养、度假等项目,不断提升客家传统文化吸引力。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广东汉乐等为抓手,深入挖掘丰富的民间文化,深度研究各地的民俗风情、客家姓氏和宗族等文化,策划建设客家民俗风情博物馆、民俗风情体验式项目,打造一批生态文化养生旅游综合体,不断丰富旅游内涵。以推动客家围龙屋“申遗”为抓手,充分挖掘客家围龙屋作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的文化教育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加大力度整合梅城周边比如三角镇、泮坑周边的古民居,打造新的旅游亮点。更加注重突出华侨之乡的地位,打造独具特色的侨街、侨村,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充分发挥梅州作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作用,继续积极申报、分批设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交流示范点,力争每个县(市、区)都有一个以上示范点。三是彰显长寿之乡优势。充分发挥梅州的生态优势,依托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的4个县(区),围绕打造健康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制定出台土地供应、税费减免、资金补贴、信贷支持等配套政策和优惠办法,大力提倡公办民营、民办公治模式,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培育一批养老服务行业组织和龙头企业,高标准打造休闲养生度假中心、长寿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矿泉水生产基地,构建以长寿文化为主题,以养生度假、乡村休闲和游览观光为主要功能的世界级长寿旅游目的地。各县(市、区)要下大决心抓好城乡环境整治,充分彰显长寿环境,努力打造一批长寿镇、长寿村,进一步扩大梅州养生品牌的影响力。四是彰显特色商品优势。在长期的经济发展和经验总结基础上,梅州形成了较为丰富、独具特色的农产品体系,特别在茶叶、水果、盐焗食品、小吃方面影响较大。但目前存在政府统筹不够,品牌影响力不足,没有形成规模等问题。下一步,要进一步强化市场经营理念,在重点景区出入口规划建设特产专卖商场,集中销售全市客家特产、纪念品等旅游产品,创造让游客快乐消费的机会。还可以借鉴成都洛带古镇、浙江丽水等地经验,在保护开发古街、古镇、古村落时,把全市、全县的土特产、工艺品和特色产品集中融合进去,让特色产品得到集中展示、集中推广,使游客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要学习借鉴福建沙县小吃的成功经验,由政府主导,通过整合资源、统一标准、统一宣传、形成品牌,不断提高梅州客家美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借助互联网等现代手段,大力发展电商产业,通过“互联网+”,更大范围、更大力度地推销梅州特产。另外,要给特色产品注入客家文化的丰富内涵,如对重点菜式编写故事和顺口溜等,并通过电视、报刊以及导游和相关从业人员等各种形式进行推广,把客家饮食文化打造成梅州的又一旅游品牌。同时,要充分挖掘梅州的南药种植基地,比如丰顺青蒿、南寿峰红豆杉、梅西银杏等种植基地,深度开发旅游线路,形成新的亮点。

(五)完善配套建设。一是交通方面。打造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要形成“带”的概念,首当其冲要解决的是连接性的问题。首先,要完善县与县、县与镇、镇与镇之间的公路,优化通往高速公路、重点产业园区、重点旅游景区的路网结构,逐步推动路网从放射状向环状改变,形成相互连接、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为各县(市、区)之间建立精品旅游线路奠定基础。其次,要完善通往主要景区景点的道路建设,优化公交和客车线路,确保各类型交通工具能快速进入主要景区景点和酒店,让游客“进得去”。在此基础上,策划更多梅州城区与周边县(市)相互衔接的精品线路,推行精品线路景区景点联票制,实现整合资源、联手营销,推动市、县联动发展,带动沿线区域的开发建设。再次,要加强交通管理,加大力度整治乱停乱放等行为,引导和规范群众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切实改善交通秩序,全面提升梅州旅游形象。二是服务设施方面。目前梅州的景点接待能力还十分薄弱,游客进去以后留不下来的问题比较突出。下来除了要招商引资,建设好大型接待设施外,还要学习借鉴云南丽江、浙江丽水等地的做法,通过政策鼓励、政府补贴、统一规划等方式,引导当地群众利用民居发展特色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特色农家旅馆、风情客栈和精品民宿游,既缓解接待压力、增强旅游吸引力,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要围绕游客核心需求,打造“白加黑”、多层次的体验式旅游产品,比如可以学习知名旅游城市的夜市开办,结合汉剧、客家山歌、特色小吃、梅江夜游等深度开发晚间旅游活动,提升城市美誉度。三是科技设施方面。要加快发展智慧旅游,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和作用,改造传统旅游服务模式,力争在三星以上景区实现WIFI信号全覆盖。

(六)加大保护力度。要牢固树立“保护就是最好的开发”的理念,积极抢抓省委、省政府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的机遇,以创建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示范县为抓手,及时跟进省住建厅《加快推进粤东西北地区新一轮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支持的30多项环保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带沿线的县域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尽快实现垃圾处理“一县一场”“一镇一站”“一村一点”全覆盖。探索设立环保基金,每年拨给镇村垃圾无害化处理专项费用,用于扶持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弥补垃圾处理费用等,解决基层环保设施建设资金瓶颈问题。建立群众行为规范,结合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把生态文明行为规范比如垃圾分类、美化净化环境方面的规范标准融入乡规民约中,引导群众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共同建设美丽乡村。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重视支持,大力推动梅江韩江流域的联防联治和生态补偿等相关工作,全面加强跨省、跨区域的生态保护,不断提升产业带生态保护能力和水平。

(七)加强宣传营销。实践证明,一项产业需要品牌、一座城市也需要品牌,品牌效应已经成为各地发展经济、扩大影响、凝聚力量的重要依托。梅州没有名山大川,只有加强宣传营销,才能放大“世界客都”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梅州、走进梅州。要继续办好世界客商大会等节庆活动,各县(市、区)也要坚持办好自己的传统节庆活动,不断扩大规模、提高规格、放大影响。要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中国旅游报》等影响大、受众多的高端媒体投放形象广告,共同挖掘梅州山水人文之大美,全方位提高客都梅州的知名度,让世界了解梅州,让梅州走向世界。要创新宣传方式,可以学习台湾通过流行歌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传推介旅游景区景点的做法,邀请高端媒体品牌栏目走进梅州,拍摄影视精品力作,力争在宣传营销方面实现新突破。要高标准、高规格推进导游培训,加大力度组织创作队伍,深入挖掘梅州人文故事,通过导游融入景区景点的解说,让梅州的每个景点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渊源。比如平远五指石的丹霞地貌,可以学习雁荡山的做法,从现在开始发现挖掘,让导游引导游客想象,策划出更多的经典景点,实现步步是景点,处处有故事。要更大力度挖掘内部需求,通过发放旅游惠民卡、在中小学校组织开展春游和秋游活动等措施,鼓励和引导本地群众休闲旅游,做大周末市场。

(八)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创新建设模式。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滚动发展”理念,坚持“政府引导主导、企业经营管理”,吸引、撬动银行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产业带建设,加大对相关产业、企业的资本支持,实现政府与企业互利共赢。比如,可以引进社会资金,通过租赁或承包方式,保护开发古村落、古民居,政府要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指导监督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为了更好地调动基层和群众共同建设产业带的积极性,可以考虑探索建立“市县共建、四级共享、群众受益”的体制机制,通过共同投资、利益共享,激发各级的建设热情,形成全市一盘棋的格局。要转变“造林造景要大投入”的观念,持续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大力推广多村联动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经验,充分挖掘现有资源,规划建设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整治好周边环境,以小投入换取大成效。二是创新运营模式。设立产业扶持资金、旅游产业基金,对精品度假、主题民宿、户外运动、文化创意、修学旅游、科技养生等旅游新兴业态进行重点培育,支持企业兴办文化创意产业园和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建立企业运作、群众参与管理的新模式,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房产入股等形式参与旅游产业发展,提高群众主人翁意识,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借鉴香港旅游行业管理的经验,在现有旅游协会及相关行业组织基础上,探索研究成立跨商业、零售、餐饮、交通、文化等相关行业和部门的旅游联合会,有效整合行业组织的管理资源,更好地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三是加强考核督查。把产业带建设情况列入各县(市、区)落实科学发展观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把落实有关决策部署、统筹使用资金、谋划实施重大项目等作为重点内容,量化考核标准,真正以产业带的推进情况检验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拿出菜单式、项目化的《目标任务》进行汇总,及时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市委、市政府每年年初要列出产业带建设的工作重点,明确责任单位、时间进度,并组织“两代表一委员”进行督查督办,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专此报告。当否,请指示。

政协梅州市委员会

2016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