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议政建言>

实施乡村文化引领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更新时间:2019-04-09 作者:梅州政协 点击:6083

实现乡村振兴,基础在于乡风文明的塑造,关键在于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既能为乡村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又能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满足广大乡村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效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立足当地实际,做好乡村文化振兴这篇大文章,为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一、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乡村文化挖掘深度不够。一些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比较注重文化硬件设施,如文化墙、活动广场等。但文化软件建设投入不够,比如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素材的挖掘整理。

(二)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缺乏。一方面是基层文化人才总量不足,文艺骨干比较缺乏。另一方面是基层文化人才专业水平不高,文化活动层次较低。

(三)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供需对接矛盾。一是群众文化活动供需对接问题较突出,二是“农家书屋”“农村电影”等服务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乡村文化建设主体参与乏力。农村青年人口流出严重,文化领域创新创业人才比较缺乏。一些村庄环境和农户庭院建设,由于缺乏规划、设计,存在着布局凌乱、品位不高等现象。

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对策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着眼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针对当前乡村文化建设所遇到的问题,我们的对策建议是:

(一)要为乡村风貌塑形,发掘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打造乡村文明新面貌。

一是政府要对基础设施薄弱的城镇及乡村加大投入力度。要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农村的范围,完善乡村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要研究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建好文化档案。要发掘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加强乡村文明建设,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是要加强对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利用,担负起传承传统中国文化的历史重任。古村落有效保护要与整治环境、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实现古村落“保护促进利用、利用强化保护”的良性循环。

(二)要为乡民提质服务,因地制宜开发更多适合乡民需求的文化产品,增强乡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是要培养基层文化人才。乡镇要建立健全文体服务中心,配齐专职人员,稳定工作队伍。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养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农村文化队伍。

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依托基层文化服务中心、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平台,深入开展文化下乡进农村等服务活动,提高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三是志愿活动提升全民素养。构建联动体系,推进县(区)、镇、村三级农村文化志愿服务经常化、制度化,把各种优质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到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增进群众感情。

(三)要为乡村凝心聚力,用文化的力量凝众心、集众智聚众力,促进和谐乡村建设。

一是要为乡村文明铸魂,培育文明乡风,制定相应的村规民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落地生根。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二是要创造良好环境,发挥“乡贤”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继承中国传统的乡贤文化,让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参与乡村治理和文化建设,推动农村的发展。

(四)要用乡情文化聚集人气,助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观光、生活体验等新型业态,做活文化与经济的互动文章。

一是培育中青年一代乡村建设生力军。引导一批各界优秀青年回到农村,实现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兴业,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农村发展中的带头作用,带领乡亲共同奔康致富。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休闲旅游,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自身厚重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把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挖掘农村历史文化资源,留住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和乡村风貌,开发推动资源变景点,使农村、农民从中受益。打造出“文化+”的发展新路径,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作者系市政协常委、民盟梅州市委会副主委、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客家研究辑刊》主编肖文评,界别:民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