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概况> 地方史话>

叶剑英与孙中山

更新时间:2017-03-08 作者:梅州政协 点击:13359

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和首次国共合作初期,叶剑英曾随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出巡广西,反对军阀陈炯明炮轰总统府,护卫孙中山虎口脱险,协助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按孙中山指示,在香山(珠海)练兵,参与敉平商团叛乱;继承孙中山遗志,奋战不息,功勋卓著,名扬中外。

一、随孙中山赴桂

孙中山于1921年5月5日在广州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在越秀山麓建立总统府,决定北伐,以武力打倒帝国主义支持的国内各派军阀,以结束祖国四分五裂的局面,从而统一全中国。10月,孙中山部署军队,在击败桂系军阀头子“两广巡视使”陆荣廷的反动部队占领广西后,决定出巡广西,策划北伐。这时,曾在粤军总司令部担任见习参谋、教官的叶剑英,在工兵营任军官,被国民党人士吴铁城、陈策推荐为孙中山大总统随员。叶剑英获悉被调到孙中山身边工作,以常随孙中山出巡,万分高兴,于是迅即办好离工兵营前的交接,转到新岗位,见到受人民群众尊敬的孙中山,面聆出巡前的安排。10月15日,叶剑英随孙中山从广州乘“宝壁”号军舰出发,17日到梧州,电召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中华民国总统府陆军部长兼内务部长陈炯明到梧州共同商讨出师北伐等问题。陈炯明托词拒召,不赴梧州。10月24日,叶剑英随孙中山经桂平到达南宁,再电召陈炯明。陈炯明无词可托,到南宁。在叶剑英等护卫下,孙中山与陈炯明商讨北伐事宜。孙中山反复说明北伐的重要意义,要陈炯明调粤军40个营参加北伐,并由广东供应北伐军经费。陈炯明不作明白表态,迅回广州。11月,叶剑英随孙中山重返梧州。孙中山在梧州国民党员欢迎会上作报告,说:“革命主义未行,革命目的未达,仅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要求大家起来,继续进行反帝反军阀斗争。叶剑英听后,深受启迪。11月21日,叶剑英随孙中山到昭平。翌日,孙中山在昭平人民欢迎会上发表演说:“如果道路开辟……实业可以振兴,教育可以普及,盗贼可以潜消矣。”叶剑英听后,深感孙中山不仅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伟大的功勋,而且对公路、企业、教育、治安建设亦非常关注,受到很大鼓舞。11月29日,叶剑英随孙中山到阳朔,听孙中山发表演讲说:“建设祖国,要使国民有强大之财富。开发财富,莫如振兴各种实业。”叶剑英护送途中听到这些论述,深感孙中山确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一方面反对军阀,另一方面则呕心沥血地去勾画国家建设的美好蓝图,创立中国近代完整的经济建设理论,并提出经济建设的一系列具体策略和措施。

叶剑英随孙中山于12月4日到达桂林。此时桂林已成为北伐大本营,孙中山大总统行辕和北伐大本营均设在风景秀丽的桂林王城。叶剑英被调到大总统幕僚处工作,主要任务是按照《大本营条令》,制订作战军令、参谋等。

这时,粤军、滇军、湘军、黔军、赣军驻于市内及郊区。桂林顿时成为一座大兵营。孙中山是根据国会通过的北伐案举行北伐。参加北伐的有4万多人,组成7个军团。各军团领导人都想乘机扩大地盘,夺取名利。他与幕僚处叶剑英等商议后,决定以三条措施,对军官、士兵进行整训:一是将团长以上调到大本营,由他主持训导;二是创办军官教导团,由叶剑英到该团,轮训营、连、排级军官;三是各连队进行政治教育o 12月10日,在叶剑英等护送下,孙中山在王城大礼堂对粤、滇、赣等军千名官佐作了题为《军人精神教育》的演说,论述了智、仁、勇,并以此作为“军人之精神”他指出革命事业的完成需要革命精神。这种革命精神为军人精神。

叶剑英认真地听孙中山关于革命精神、军人精神的论述,深受教益。他在追忆孙中山的文中说:“要领导这些军队,要团结这些军队,去和北洋军阀进行坚决的战争,就必须给这些军队的将士以政治上的教育,使他们知道革命军队与普通军队,在政治立场上,在战略战术上,都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给他们注射一些新的血液:树立新军队的精神。孙先生在桂林对各军将领所进行的精神讲话,是一个统帅所当服膺的。”

为了北伐胜利和保障两广河流安全航运,孙中山从大本营调叶剑英任江防舰队护航第二营营长。

1922年2月3日孙中山颁发北伐动员令,饬各军分路出师北伐:令李烈钧率滇、黔、赣军为第一路,攻赣南和鄂东;令许崇智率粤军为第二路,联合湘军攻武汉。叶剑英迅即护航送部分北伐军上前线。北伐军挺进湘南。这时,国内局势剧变。北京政权已落在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手中。在这种形势下,孙中山便联系段褀瑞与张作霖,讨伐直系军阀,“以成戡战之功,完护法之愿”。但是,留守广东的陈炯明,对孙中山的命令不仅阳奉阴违,并和湖南军阀赵恒惕结成反孙联盟,阻止北伐军借道湖南向北挺进。3月,陈炯明指使部下暗杀了拥护孙中山北伐的粤军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邓铿。孙中山发现陈炯明图谋不轨,改变步骤,决定4月返粤。叶剑英在江防舰队切实做好护卫工作,保卫孙中山率大本营由桂林沿西江流域于4月16日到梧州,电陈炯明到梧州面商北伐。陈胆大妄为,拒不前往,并电辞所兼各职。孙中山下令免陈炯明的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及内务部长职,仍保留陈炯明的陆军部长职,希望。陈支持北伐。陈炯明当晚在省长公署开会部署反对孙中山后。退到惠州。这时,孙中山决心将海军陆战队扩大,任命陈策为海军陆战队司令,叶剑英任海军陆战队营长。

二、护孙中山脱离险境

在叶剑英等护卫下,孙中山于4月23日安全到达广州,迅即、派员促陈炯明返广州,为争取陈炯明参加北伐,任命陈的部将叶举任粤桂边防督办。叶举率部队擅自进驻广州,形成陈炯明部控制广州的局面。孙中山令叶举率部赴赣北伐。陈炯明、叶举拒不执行。孙中山举行茶话会招待记者,希望舆论压力迫使陈炯明指使由广州撤回东江。当时,陈炯明部队在广州约2.5万人,而孙中山统辖的警卫队仅500余人。6月16日凌晨1时,在陈炯明指使下,叶举率领4000人攻总统府。忠于孙中山的警卫团英勇反击,但寡不敌众。在万分危急情况下,孙中山乔装为医生,在秘书的劝说下,离开总统府旁自己住所粤秀楼,冲破叛军的包围,穿街过巷,奔到长堤。

16日凌晨2时,叛军炮轰总统府粤秀楼。叶剑英随陈策在长堤天字码头,立刻护送孙中山在珠江边登小船,登乘停在江中的“宝壁”号军舰。该舰为浅水军舰,武器装备稍差。叶剑英目睹孙中山在舰上写电稿,号召海陆各军讨伐陈炯明叛军。不久,在叶剑英护卫下,孙中山移驻装备较好的“永翔”舰。当日,陈炯明以20万元悬赏擒杀孙中山。这个高额赏,把叛军激红了眼。叛军仍攻总统府。当日下午,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亦从总统府脱险,逃出虎口。17日,孙中山转登攻防能力稍强的“永丰”舰(后称“中山舰”),并在黄埔见到宋庆龄。孙中山迅即召集舰队官兵,勉以讨伐叛逆,还召集海军司令温树德、陈策等开会。叶剑英等各舰军官均参加。孙中山率领海军舰艇,“由舰队先发炮,攻击在省叛军,以示正义之不屈,政府威信之犹在”;然后“还驻黄埔,以俟北伐诸军之旋师来援,水陆并进,以歼叛军。"接着,他亲率“永丰”、“永翔"、“楚豫”、“豫章"、“同安"、“宝壁"、“广玉”等军舰,由黄埔向广州进发,经车歪炮台驶到白鹅潭,命令各舰发炮向叛军攻击。叛军纷纷逃窜。

在“宝壁”军舰上,叶剑英与舰长李芳按孙中山令,部署炮手对珠江沿岸叛军工事实行炮击。叛军亦发射炮弹。炮弹落在“永。丰”舰上。叶剑英知是孙中山座舰中弹,急令“宝壁”军舰奔前助救。但,紧随“永丰”的“宝壁”军舰亦中炮弹。他与李芳率领官兵在甲板上灭火,并指挥炮手发炮弹反击叛军。

在忠于孙中山的叶剑英等军民支持下,孙中山在永丰舰接见香港《士蔑西报》记者,申明照常行使总统职权说:“如我放弃职权则对国会为违法,对国家即为叛国……吾誓必戡乱,以谢国人,违法之举非吾孙某所为也。”7月9日,长洲炮台失守。孙中山率舰到新造河面,立即召集各舰长和陆上部队指挥官开会。叶剑英出席了会议,明确表明拥护孙中山。孙中山率舰进驻白鹅潭,以利北伐军回师讨逆和分化陈炯明部。孙中山20多天率领舰队同叛军英勇作战,给叶剑英以很深刻教育。7月10日,叶剑英看见一艘悬着英国国旗的小船泊在永丰舰边,旋即有英国人登上该舰。后来,他获悉原来是英籍人粤海关税务司登舰见孙中山,竟以白鹅潭为通商港口和毗邻沙面为借口,提出舰队驶离白鹅潭和孙中山离粤的无理要求。孙中山严词驳斥:“此为我之领土,我可往来自由。……吾只知正义与公道,决不受无理之干涉”。叶剑英深深佩服孙中山坚定的反帝斗争精神。

这时,叶剑英得知陈炯明托人持函到永丰舰,意在逼迫孙中山下野。孙中山严词拒绝,认为陈炯明如有诚意,必须把叛军撤出广州百里之外,交出省城。陈炯明拒不接受,纵容叛军在广州抢劫,激起居民万丈怒火。叶剑英又从另一条战线支持孙中山反陈斗争。他与总统机关枪连连长张国森、还与在广州的云南讲武堂的华侨同学曾其清、曾俊伟等10多人多次到惠爱路(今中山路)小马站曾家祠开秘密会议,研究怎样声讨陈炯明。叶剑英写得一手好文章,词锋锐利,起草了讨陈电文,托张国森带到香港,在报纸上发表。电文痛斥陈炯明在“粤土自私,包藏祸心,阻挠北伐,称兵叛乱”,呼吁同学和群众“誓为前驱,歼灭叛贼”。祖籍广东梅县的马来亚芙蓉市华侨殷商巨子蔡质三过去一贯同陈炯明友好,被陈炯明聘为广东省府参议,并受陈赠送照片。蔡质三获陈炯明背叛孙中山后,当初仍有怀疑,后阅叶剑英撰写的电文,复收到儿子、云南讲武堂第十五期毕业生蔡公武来信,洞悉实情,马上痛斥陈炯明该杀!该杀!还把陈炯明聘蔡为政府参议聘书连同陈送给他的照片,抛入粪坑,以示鄙弃。

8月,孙中山得知北代军回粤失得,孤军无援,认为继续留在珠江炮击叛军于事无补,决定离广东赴上海,孙中山在广州同陈炯明叛军作战的55天里,叶剑英一直忠于职守,带领官兵保卫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领袖,并发动官兵、人民群众、港澳同胞、华侨华人声援孙中山。

孙中山离广州后,陈炯明把持了广东军政大权,勒令海军官兵与孙中山脱离关系。叶剑英毅然离广州,到香港,发动人民群众、港澳同胞、侨胞声讨陈炯明,援肋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三、协肋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

1923年2月23日,孙中山通令革命部队打回广州,建立大元帅府,任大元帅。陈炯明再次退到惠州。孙中山认识到必须创办:军校,建立强大的革命军队,才能打倒帝国主义支持的军阀,统一:全中国。

1924年1月,首次国共合作酝酿建立期间,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孙中山筹办军官学校,委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军校的全名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在黄埔,通称黄埔军校。廖仲恺认为:东路讨贼军第八旅参谋长叶剑英是文武兼备的将才,邀叶剑英参加筹办军校。叶剑英马上到军校筹备处报到,被派到军校教授部协助王柏龄,主办教学事宜。2月2日,蒋介石写报告给孙中山,要求辞职不干,跑回上海,并委秘书王登云到筹备处,宣告军校停办。孙中山批示:“不准辞职”,并依靠廖仲恺、李济深、邓演达、叶剑英等坚持筹办军校。叶剑英在筹办军校中碰到困难,就找廖仲恺汇报,有时直接向孙中山请示,获孙中山、廖仲恺答复后,解决了关于教育方针、教师、教材、招生等问题。日后追忆孙中山建军校时,他深有感触地说:当时真正懂得孙中山先生建军思想的是廖仲恺,而不是蒋介石。

这时,粤军和东路讨贼军改编为建国粤军。5月初,叶剑英升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并以粤军第二师代表身份,继续在军校筹备处工作。

5月,孙中山兼任黄埔军校总理,是军校最高级领导人。这时,蒋介石由上海返广州,要求到军校工作。孙中山于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叶剑英为少校、教授部副主任。

6月16日,黄埔军校隆重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在宋庆龄陪同下到军校检阅全校师生,并作《陆军军官学校开学演说》讲话;“中国革命所以迟迟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现在为了完成我们的革命使命,所以我才下定决心改组国民党,建立自己的革命军队。”

按军校《组织条例》规定,叶剑英协助王柏龄主持的教授部任务是:计划教育,审订教案;审编课程,征集教材;实施教授,编配考察;考核成绩,审订表册;保障图书器材;负责所属人员的统计调查和升降任免。除完成上述任务外,他还担任掌管军事学科韵教师,与该部主任议定后安排教师讲授《步兵操典》、《射击教范》、《战术》、《交通》、《军队符号》、《军制学》、《军队内务规划》等课程。他亲自讲授《兵器学》等课程。

同年夏,孙中山与廖仲恺确定,为配合黄埔军校的教学,决定在粤军第二师建立独立营,培训下层军士,以扩大革命军队伍,调叶剑英任香山县(今中山市)县长兼独立营营长。叶剑英到香山南部香洲(今珠海市)设营,即在香山、阳江等县招到新兵900多名,在花园仔设营部,制订了新兵的军政训练计划,教育新兵爱国、爱民、爱军,要做到十不怕,即不怕穷,不怕寒,不怕热,不怕饿,不怕疲,不怕远,不怕重,不怕险,不怕苦,不怕死,使练兵取得优异成绩。练兵期间,他仍回黄埔上课。

四、讨伐陈炯明和敉平商团叛乱

7月,陈炯明叛军逼近广州。陈的部将林虎部由粤北南下。孙中山令桂军加入东江前线作战,令粤军第二师攻林虎部的第七军。叶剑英奉令返第二师。8月,张民达、叶剑英率第二师经英德、翁源到连平郊区,寅夜冒雨奇袭敌第七军。叛军第七军军长李易标带领少数人逃窜江西。叛军大部被俘。陈炯明攻广州的阴谋被粉碎。

这时,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买办阶级反动武装广州商团军头子陈廉值,阴谋颠覆孙中山大元帅府,从香港购枪9841支、子弹337万发,运回广州,被大元帅府查获扣留。商团围困大元帅府。并煽动广东省100多个城镇商人罢市。10月10日,商团军在广州举行反革命叛乱,打死群众20多人,打伤100多人,并遍贴“打倒孙政府”的反动标语。孙中山于当天成立镇压商团的革命委员会,自任会长,令粤、湘等革命军平叛。张民达、叶剑英带领第二师沿丰宁路(今人民路)向西关袭击商团军背部。陈廉伯兵败,逃到英驻广州领事馆。商团叛乱被镇压下去。

叶剑英于1925年2月中旬东征讨伐陈炯明,歼灭敌军一部分,后任梅县县长。3月中旬传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噩耗,3月30日。在梅县东较场举行的各界民众追悼孙中山大会上,叶剑英恭读祭文,号召广大军民继承孙中山遗志,把革命进行到底。

随后,叶剑英继承孙中山遗愿,继续参加东征、北伐,后加人中国共产党,参加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功显赫,屡建奇勋,中外同钦,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军委副主席,1978年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当时,中国不设国家主席。他成为中国元首,接待世界各国访华的总统、皇帝、国王等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为发展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为促进中国的对外开放,为推动中国政府与世界各国政府的合作,为推进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

孙中山、叶剑英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都曾经担任中国元首。他们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都作出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光辉业绩,永载史册,永远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奋勇前进。

(作者系何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