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议政建言>

代表委员热议“教育振兴”:破难题补短板,营造健康教育生态

更新时间:2019-03-15 作者:梅州政协 点击:7388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推动教育振兴’,十分及时,且内容也很全面。” 梅州市政协委员、常委,东山中学高一校区校长姚勇文说,教育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梅州推动教育振兴,形成养才育才的良好氛围,将有利于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提升。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在2月28日上午召开的梅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由梅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爱军向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教育振兴,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成“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

“教育振兴”成为了此次大会中的热点词汇,引起了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热议。梅州补足教育短板,首要解决哪些问题?新的时代背景下,梅州教育如何革新?教育如何更好地吸引人才集聚,促进城市发展?

聚焦教育短板 答好教育均衡化发展这道考题

2018年秋季学年开学时,风眠小学、梅县外国语学校富力城附属小学、梅县区新民小学、蕉岭桂岭学校等一批新改扩建学校开学,新增大量优质学位。据了解,去年梅州市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2000个、义务教育学位4170个。

近年来,梅州在解决城区大班额和农村薄弱学校的突出问题不遗余力,学位增多,也使得更多的孩子读上书、读好书。但城乡教育差距依旧影响着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城乡教育差距是在各城市都存在的问题,欠发达地区尤为明显。”广东省人大代表、梅州市政协委员、嘉应学院文学院院长陈红旗说,虽然近几年梅州教育水平有所提升,但相较于经济发达城市而言,进步极为缓慢,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年梅州两会提出‘教育振兴’,对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让我们看到了政府促进教育公平的信心和决心。”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梅州要提升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学位覆盖率,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年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2000个、义务教育学位4170个。并将“促进教育更加公平均衡”列入了十大民生实事当中,从各方面推动教育公平。

梅州教育的振兴刻不容缓。“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重点民生、热点民生,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换个角度看,教育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姚勇文认为,梅州教育发展好了,加上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完全可能吸引更多人来梅州定居,也有利于助推市委市政府更好地建设“三宜”城市建设。所以,教育不只是让政府“烧钱”,发展得好,还完全可以为城市发展“赚钱”。

目前,摆在梅州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有两个考题,一个是如何加快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另一个是如何解决好教育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各种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优质而又公平的教育。

答好“教育均衡”这道考题,首要解决的难题包括教育资源分配、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管理人员选拔任用及教育投入等。“山区城市要发展教育,人才和资金是主要短板。因而,如何调动积极性、激发现有教师队伍的最大潜力,是较为迫切的问题。”梅州市政协委员、东山中学副校长林铭绪说。

他提到,一批好的教师,是留住学生的关键,也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希望。要创新用人机制,全面提高选人、用人的精准度,尤其是教学一线的人才。“只进不出、只上不下的人才评价机制,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懈怠感,不利于激活职业创造性。”林铭绪建议,可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允许教师人才在市区之间、城市之间流动,评优选优,打造良好教育生态。

针对乡村教育人才缺乏发的问题,他建议,要积极推行乡村教师“县管校聘”,实行学区内“走教制”,教师编制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按照班师比与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同时,由市里统筹设立市级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每年拿出固定指标投向乡村学校,以点带面,让更多孩子、教师享受到教育改革的红利。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2019年,梅州将加大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促进教育更加公平均衡。

具体来看,要建立学前教育、公办普通高中生均拨款制度及逐步增长机制,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300元,对符合条件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参照给予补助;公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500元;继续落实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不低于每生每年1150元,初中不低于每生每年1950元,中等职业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3000元(不含免学费补助)。

“从资金和人才两方面着手,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升整体教育水平,能够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化发展。”林铭绪说。

吃透改革精神 用全局意识看待新高考

目前,高考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新的高考动态往往会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在今年的梅州“两会”期间,“新高考改革”成为教育领域的重点话题之一。

就如何推进教育振兴方面,梅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适应新高考改革,完善高中教育的设备设施和招生、教研、培优激励机制,促进东山中学等示范性高中提高教学质量。

对此,一些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也纷纷发表了看法。“高考可以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教学质量高低和成效大小的最为典型也最为突出的一个指标。”今年“两会”,梅州市政协委员胡旭洪、杨文宗、林铭绪等16人联名提交了关于“提振梅州高考,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近年来,梅州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梅州市政协委员、曾宪梓中学高三老师胡旭洪认为,新高考改革对于梅州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从全国新高考改革的趋势来看,作为以学科专长和创新潜质等综合评价为基础进行录取,新高考改革旨在打破“唯分数论”,增加了考生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选择专业的权力,从而鼓励更多学生能够多元化发展。

胡旭洪建议,为更好地应对新高考改革,梅州要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在不影响全市高中招生政策和整体招生计划,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允许部分公办普高开展自主招生改革试点。

“虽然关于新高考改革的方案还没有最终确定,但是我们的准备工作要做到前面。”胡旭洪认为,以往等到高三再来给学生“补”上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的做法已然行不通。在高一、甚至初中阶段,学校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和家长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在政府层面,我们建议,市教育局应该牵头统一组织、并给予指导性意见,避免各县区和各校各自耗时间、费精力在摸索探究;各级教育部门在教学场地、师资、培训学习等方面加大投入。”胡旭洪提到,要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改革,需要各方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尤其是在“大学自主招生”方面应加强研究和引导,缩小与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的招录差距。

而今,随着高考改革进入“深水区”,原来千军万马要过的“独木桥”,现在更像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平衡木”。 据了解,为帮助学生应对新高考,东山中学在去年便成立了新高考研究小组。暑假期间,该学校还组织100名左右的骨干教师到浙江学习,同时邀请优秀校友回母校开设讲座,助力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对于如何实现梅州教育的振兴,姚勇文认为,要厘清教育振兴的内涵。不要把教育振兴简单地理解为有多少学生考上北大清华。“还有关涉到更多家庭的譬如上重点大学的比例、义务教育、留守儿童教育、心理障碍学生包括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等等,这些都应该进入社会关注的视野。”

教育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所有教育人都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都要有任务加压,都要追梦奔跑。他建议,梅州要建立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小学有小学的要求,初中有初中的任务,高中有高中的目标。众人拾柴火焰高,把振兴的任务押在某一两间学校身上,就像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很危险的。

推动校地合作 支持嘉应学院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3月1日,广东省教育厅公示2019年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工作资金分配方案,37所公办本科高校获得35.74亿元支持。

其中,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以“补短板”为目标。今年我省拟安排11.1675亿元支持12所粤东西北和珠三角非核心区域的本科高校,着力建设一批服务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的急需学科专业,加快补好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创新、办学条件的短板。其中,嘉应学院获得0.62亿元支持。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共同构成高等学校四大职能,如何推动高校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是高等学校发展,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委员、代表们关心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广东省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效应,不断出台政策补粤东西北高校的短板。”陈红旗说,嘉应学院是梅州市内唯一的高等院校,是梅州市人才培养、科研研究等的重要场所,但在过往的联动发展过程中,不如发达城市密切。“地方高校与地方社会发展的联动上,梅州表现得还不够活跃。”

事实上,梅州市委市政府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嘉应学院实施“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深化与中山大学合作,推进省市共建,建设“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这将进一步拉动嘉应学院与地方政府的合作联动,发挥高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陈红旗说。

陈红旗认为,嘉应学院要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力度等,需要不断扩大学校规模,需要学校与政府共同找准学校的发展定位,并在本地财政有限的情况下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支持嘉应学院建设的政策措施。

“嘉应学院在客家文化研究及师范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上具有优势和特色。”陈红旗说,高校要找准定位,必须认清楚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地方特色,以实际情况加大对优势领域的研究力度。“双方可以合作开展客家文化的研究,共同推进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的研究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另一方面,梅州市工业发展面临着招工难题。“我在调研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梅州市无论大中小企业,都面临着招工难题。许多优秀的人才往珠三角方向走,这是极不利于梅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陈红旗认为,梅州要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可考虑建立政府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引导嘉应学院的专业建设对接社会的人才需求,支持嘉应学院的学生到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实习。

“德国工业发展为何这么强大,有多方面原因,其中当地政府和高校联动培养人才这项制度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据了解,德国实行双元制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该制度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相关教研活动在企业与高校交替进行,双方共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理工专业需要大量实践作为支撑。当地政府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搭建桥梁,支持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一定可以起到留住人才的作用。”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创建“广东省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加快南方紫琳职业学院建设,启动梅州市技师学院升格高职院校、兴宁市技工学校升级高级技工学校。

“教育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核心竞争力。教育代表着未来,代表着知识的传承和创新,没有好的教育,就没有好的人才,没有好的人才城市就没有未来。”陈红旗说,整合和利用高校及职校教育资源,是梅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声音

省人大代表陈红旗:利用好高校资源,推动文化研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广东省人大代表、梅州市政协委员、嘉应学院文学院院长陈红旗认为,教育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核心竞争力。教育代表着未来,代表着知识的传承和创新,没有好的教育,就没有好的人才,没有好的人才城市就没有未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共同构成高等学校四大职能。梅州市委市政府与嘉应学院应建立更多密切的联系,支持嘉应学院与企业联动培养人才,积极利用高校资源,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文化研究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梅州市政协委员、常委姚勇文:建立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梅州市政协委员、常委,东山中学高一校区校长姚勇文表示,要厘清教育振兴的内涵。不要把教育振兴简单地理解为有多少学生考上北大清华。还有关涉到更多家庭的譬如上重点大学的比例、义务教育、留守儿童教育、心理障碍学生包括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等,这些都应该进入社会关注的视野。同时,梅州要建立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众人拾柴火焰高,把振兴的任务押在某一两间学校身上,就像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很危险的。

梅州市政协委员林铭绪:创新人才流动机制,于激活职业创造性

梅州市政协委员、东山中学副校长林铭绪表示,只进不出、只上不下的人才评价机制,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懈怠感,不利于激活职业创造性。可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允许教师人才在市区之间、城市之间流动,评优选优,打造良好教育生态。同时,恢复由4个重点学校联合教研,打破学校“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教学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梅州市政协委员胡旭洪: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

梅州市政协委员、曾宪梓中学高三老师胡旭洪说,为更好地应对新高考改革,梅州要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在不影响全市高中招生政策和整体招生计划,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允许部分公办普高开展自主招生改革试点。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张柳青 黄思华

【通讯员】董芳远 张佳